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
氘丁苯那嗪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如何?
迟发性运动障碍(TD)是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(DRBA)相关药物引起的运动障碍,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异常的不自主运动,症状常在停用致病药物后仍然持续,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[1]。
年龄是TD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,在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中对于药物的考量因素并不一致。那么,氘丁苯那嗪作为氘代药物,在不同年龄段的TD患者中实际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如何呢?让我们从实战案例中共同探讨。
病例介绍
临床实战1:氘丁苯那嗪在24岁青年TD患者中的应用
基本资料:患者,男, 24岁,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睡眠差、说话不连贯、幻听等表现于2022年2月27日入院,诊断为精神分裂症。予以齐拉西酮治疗后出失眠、夜间紧张不安等症状,遂予以阿普唑仑、劳拉西泮、奥沙西泮等助眠,但效果欠佳。故予以小剂量合并奥氮平、喹硫平等其他有镇静作用的抗精神病药物,同时出现心慌、坐立不安、肌张力增高、双手震颤等锥体外系不良反应,予以普萘洛尔控制心率及坐立不安,苯海索拮抗肌张力增高及双手震颤。最终予以齐拉西酮联合喹硫平抗精神病治疗,并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(MECT)治疗及作业治疗等康复干预后于2022年5月16日出院。出院后规律服用齐拉西酮、喹硫平及普萘洛尔维持治疗。同年11月,患者出现步态右偏及双手轻微震颤等锥体外系症状,经药物剂量调整及苯海索添加治疗后症状未获显著改善。现患者表现为显著右侧躯干倾斜,伴口周不自主运动(舔唇动作)及手指静止性震颤,诊断为迟发性运动障碍(TD)。
诊疗经过:2023年5月6日,患者开始接受氘丁苯那嗪6mg bid起始治疗,并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严格滴定至36mg/d维持治疗。
图 患者详细诊疗经过
预后:患者身体倾斜、口唇及手指不自主运动有明显好转。
临床实战2:氘丁苯那嗪在41岁中年女性TD患者中的应用
基本资料:患者女, 41岁,5年前因工作压力大逐渐出现被害妄想,诊断为精神分裂症。予以奥氮平20mg/d治疗后有缓解。3个月后患者上述症状加重,调整为氨磺必利、马来酸氟伏沙明治疗。3个月后患者出现颈部僵硬、面部不自主抽动、不停咂嘴及不自主咀嚼等表现。辅助检查示血液化验、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;头颅核磁示腔隙性缺血灶;神经查体示颈部僵硬,口周、舌不自主颤抖及咀嚼动作,双手可见震颤,腱反射(++);既往史、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,诊断为迟发性运动障碍(TD),不自主运动量表(AIMS)15分。
治疗经过:缓慢减停氨磺必利、马来酸氟伏沙明,换用氯氮平 25mg/天稳定精神症状;同时予以氘丁苯那嗪12mg/d起始治疗,5天后调整为18mg/d,2周后调整为24mg/d维持治疗。
预后:6个月后患者不自主动作已基本消除,AIMS评分为3分,恢复正常生活。
图 患者服用氘丁苯那嗪后 AIMS评分变化
临床实战3:氘丁苯那嗪在68岁老年女性TD患者中的应用
基本资料:患者女, 68岁,因焦虑抑郁状态多年长期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等药物。3个月前出现口唇及舌头不自主活动症状,诊断为迟发性运动障碍(TD)。停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并予以草酸艾司西酞普兰、苯海索治疗,效果不佳。既往有颞颌关节综合征、灼口综合征以及脑梗死,长期口服二级预防抗凝药。
治疗经过:2024年5月1日开始予以氘丁苯那嗪6mg bid起始治疗,并逐渐加量至24mg/d,目前以6mg bid维持治疗。
预后:患者口面运动障碍好转。
临床体会与思考
▌实战TD思考:面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,应个体化选择抗精神病药物治疗
TD最常见的病因是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,发病危险因素包括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、用药剂量和时间、年龄、性别及遗传因素等。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中,TD的患病率为20%~50%;且随着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时间的延长,TD的发病率也会增加[2]。一项针对908例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病患者进行的前瞻性研究发现,TD的累积发病率第1年为5%,第5年为27%,第10年为43%,20年后为52%。此外,有研究还发现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老年患者中,1年后TD的发病率约为26%,3年后约为60%,显著高于年轻患者[2]。因此,在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中,对于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考量因素并不一致。
病例一为青年患者,急性起病,治疗需求比较高,在最开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尽量避免使用过度镇静、代谢影响明显、锥体外系反应明显的药物,因此予以齐拉西酮单药小剂量起始治疗,后续根据病情不断调整用药,在联合奥氮平、喹硫平等药物治疗后出现了锥体外系不良反应,并逐步出现身体右倾、口周及手指不自主抖动等症状,这前后不过三个月时间。病例二为41岁中年患者,在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后予以奥氮平等药物治疗,半年后患者出现了颈部僵硬、口周不自主抽动等症状。病例三为68岁老年患者,因焦虑抑郁状态长期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等药物,2年后出现了口唇及舌头不自主活动症状。因此,在面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时,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尽量选择TD风险低的抗精神病药并控制用药剂量,还要尽可能避免长期治疗。
▌氘丁苯那嗪:明确的机制带来切实的临床获益
调查显示,约67%~89%的TD患者不自主运动状态永久存在,具有较高的致残率[2],因此有效缓解TD症状成为研究热点。
在TD的发病机制中,多巴胺受体超敏学说被广泛接受。假说指出,长期使用DRBA可导致突触可塑性失调,产生异常不自主运动。而氘丁苯那嗪是一种选择性囊泡单胺转运蛋白2(VMAT-2)抑制剂,可干扰多巴胺在突触前囊泡中的摄取和存储,导致突触中可释放的多巴胺减少,发挥改善TD症状的作用,作用机制明确,已被视为TD的一线治疗药物[1-2]。
AIM-TD研究证实,接受24mg/d或36mg/d氘丁苯那嗪治疗的患者从第2周开始即有明显获益。治疗12周后,氘丁苯那嗪36mg/d组的患者AIMS评分较基线减少3.3分(P=0.001),24mg/d组的患者AIMS评分较基线减少3.2分(P=0.003),而安慰剂组仅减少1.4分,且安全性数据与对照组相似[3]。
图 不同剂量氘丁苯那嗪治疗12周后患者AIMS评分改善情况[3]
不仅临床研究证实氘丁苯那嗪可改善TD症状,真实世界案例也证明了氘丁苯那嗪的临床获益。上述三例不同年龄段的患者,在接受氘丁苯那嗪6mg bid起始剂量治疗并根据病情规范滴定至24mg/d或36mg/d剂量后,三位患者身体倾斜、口周及手部不自主运动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,且在随访过程中并未发生任何药物不良事件,这提示氘丁苯那嗪在不同年龄段的TD患者中兼具疗效与安全性。
小结
TD是药物引起的运动障碍且致残率较高,在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。因此,面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,在选择用药时应优先考虑TD风险较低的抗精神病药物,并且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,以减少药物副作用的发生。一旦患者出现TD,也要积极采取相应治疗。以上三位不同年龄段的TD患者在接受氘丁苯那嗪足剂量、规范滴定治疗后,TD症状均有效缓解且未出现安全性事件。
目前,氘丁苯那嗪已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成人TD患者,并且也于2020年12月28日成功进入国家医保目录。2024年11月28日,氘丁苯那嗪再次成功续约国家医保。期待随着真实世界研究证据的不断完善与积累,氘丁苯那嗪能为更多TD患者带去希望。
参考文献:
[1]袁俊亮, 谭云龙, 王强, 等.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诊疗研究进展[J]. 中华精神科杂志, 2024,57(2):121-128.
[2]王喜喜,万新华.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临床诊治进展 [J]. 协和医学杂志, 2022, 13 (04): 644-651.
[3]Anderson K E, Stamler D, Davis M D, et al. Deutetrabenazine for treatment of involuntary movements in patients with tardive dyskinesia (AIM-TD): a double-blind, randomised, placebo-controlled, phase 3 trial[J]. Lancet Psychiatry, 2017,4(8):595-604
医学界精神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!
加入我们吧!
审批编号:AUST-CN-00719,有效期限:2027-07
*\"医学界\"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